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二次看柯维的著作,曾经看过一本柯维关于领导学的书,现在才看他这本个人七个习惯管理的书似乎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
本周三就收到哲送给我的书了,因忙于工作到今天才看了几页。觉得柯维博士讲得很有道理。特别是用了这张图来说明思维定势让我深受启发。

看看这是个美少女像吗?她是那么美丽动人,甚至都想找她约会了。但如果有还有人说这是一个老人像又会么样呢?与人争吵?我的确是看成了美少女。不过后来通过博士的指点我终于看出来她的确也是一幅老人像。如果还没看出来就一看看老人的鼻子或是在画面上找到老人的嘴。

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客观,可能别人也是对的。凡事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常常说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其实更多地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没有理解到他人的真正立场。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不认同自己的全错,这正是一种极端主义。历史上的纳粹正是一种极端主义的膨胀。做人处世以中庸为原则会更接近双方的观点,易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

转换思维模式。柯维提倡对原则的推广(原则如果能译成原理会更容易理解),而原则不是要什么事都上纲上线,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很有条理,但显得不够人性化。模糊棱角与条款的骨架增加更细腻更丰富的血肉,与这样的人相处起来感觉更柔软更舒适。

一切没有改变的原因是自己没有改变,不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而要改变自己的人格,性格是表象人格是本质,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主动承担起一切后果。错了就是错了,拒绝任何借口。(从目录中看出这是在柯维博士后面章节中提到的独立期)等着我再继读下去

感谢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的研究,感谢朋友哲的礼物。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无知的恐惧

昨天看了一本《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的书让我长了不少见识。觉得自己太无知了,他这本书值得所有人读,更值得对新奇事物有好奇心的人读。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戳穿了诸多世界之迷的愚昧:如外星人、风水、星座、百慕大、金字塔等等。
今天一早我就急忙用Google找了一下方舟子的信息。看了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gzhouzi及东方卫视对他的采访:他对保健品的科学见解十分独道。他不怕商业利益的压力敢于讲真话讲科学这种勇气让我佩服,落后与无知的国民太需要像他这样的科学卫士了。
中国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科学家不管是在技术领域还是在社会学范畴我们离真正的科学还有一段距离。更让我惊讶的是我们的学者专家与科学工作者的社会道德不够高尚,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良知,媒体和广告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成为传播迷信的帮凶。
方舟子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迷信往往比科学传播得更快。正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玄乎的东西感兴趣的人越多,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有些人开始欺骗,玩着一个又一个的魔术。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并非别人不能解释,日常生活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的,在我的专业领域里有一本书叫《视觉游戏》收集了很多错视觉图形(又叫不可能形)会让我们明白:目测并不准确,眼睛看到的也并非事实。
不要让愚昧无知的恐惧占据了聪明的大脑,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加一个不合格的分类

前天,在外面跑了一天。本来去要22F5却去了22F8,很有礼貌地告诉QC我要找X先生,QC说没这个人。后来打开本子一看傻了,走错门了。最后假装镇静地说是我弄错了,礼貌地告别。后来转车去新塘却差点买成去增城的票,真够马虎的。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在电话中基本谈妥的客户厂里,几经周折找到了负责人。谈了二十分钟后邀请我与他BOSS面谈。本想可能头儿有些案子的大方向设想要与我聊聊,没想到BOSS第一句就是问价格,我说这个单子已经给了负责人最低的价格了。我心想这可不好,这家公司前面有人压了价后面又来个更狠的一定不愿花钱做设计。对方居然说有人不用设计费帮他们做,心理很是恼火,有这种事还约我来面谈做什么,后来我很礼貌地结束了谈话。
这一天白跑了我在回来的路上总结着:没有价值的客户没有钱赚也没有名气可言就像以前一样会亏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价值的客户身上;一开始就砍过价的人说明他对价格很敏感不要轻易到异地见他;成交的客户会比较爽快,不爽快的客户很难成交;把时间花在专业上不要浪费在行程中;有价值的客户不光是能让你赚到钱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尊重和赏识你的付出,对事业进程有巨大帮助;马虎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永远马虎至少不管怎样都应该把客户分类管理,其中有一类应该是不合格的。
加一个不合格的分类有效提升时间管理水平。

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摘]拯救拖沓

纵然语音信箱里有20条留言催你办事,但你仍旧无聊地在网上闲逛。虽然你看起来若无其事,但内心的焦灼却让你如坐针毡。连你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成堆的任务如大山般压顶而来,你也为此万分焦虑,但你就偏偏缺乏做事的动力,甚至还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

  28岁的成佳佳是一名市场活动主管,独自负责公司的促销活动,毫无疑问,她应该是快节奏的、忙碌的。然而,只有成佳佳自己知道,如果有五天时间来筹备活动,前四天她一定是心不在焉的、看似轻闲的;只有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联络商场、备货、急瞎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别以为成佳佳工作得法、有张有弛,其实,在看似无所事事的前四天里,她一直备受煎熬——每天她都告诉自己:该行动了,时间不多了!可是,她就是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仍旧忍不住在办公室里闲逛。每天下班,她又不断地谴责自己:这么没有效率,真是无可救药!

  其实,成佳佳只不过是习惯性拖沓者中的一员,在我们生活中有20%的人过着拖沓的生活。别以为他们没有责任心或者是懒惰,买际上他们往往更为焦虑,因为他们知道,拖沓危及了自己的前途,搅乱了内心的平静,但是他们仍然重蹈覆辙。

  以前我们总是让拖沓者好好学学如何管理时间,可心理专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拖沓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效率、懒散,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别以为拖沓者是超级不负责任的人,其实,当他悠哉游哉地看电视时,心里却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该用这段时间赶出老板要求的那份计划书,因此,他总被负罪感包围着。

  不难看出,拖沓是一种自我折磨。加拿大渥太华卡顿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蒂姆·彼齐尔博士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他找了100名自认为有拖沓问题的公司职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任务期限前的最后一周进行了跟踪调查。起初这些人说他们有焦虑感和内疚感,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他们的“作业”。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我在压力之下的工作表现会更好;晚一点也没什么的……不过,一旦他们开始着手做工作,他们便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情绪,他们不再悲叹的光流逝,也不会说压力有助于他们工作。

  彼齐尔同时也发现,拖沓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害的,习惯拖沓的人更喜欢喝酒、抽烟,同时还伴随着失眠、胃部问题,而目他们得感冒和流感的机会也更高一些。
  那么,拖沓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事有效率、按时完成任务呢?

  1.喜欢压力?
  许多拖沓者深信,他们在重压之下将工作得更为出色;又或者他们认为,把事情往后拖一拖能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只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最后一分钟赶出来的活儿往往差强人意。虽然他们认为自己在压力之下的工作表现会更好,但是专家指出:“在压力下,他们的表现实在欠奉。”所以,“以压力为动力,力争创出更好的业绩”只是拖沓者自己的假想和托辞。

  2.害怕失败?
  《现在就干》的作者尼尔·弗瓦尔博士指出:“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拖沓者害怕失败,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天赋或者技能,所以,他们宁愿被别人认为是没有下足够的气力,而不愿意被人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他们接受不了自己“无能”的现实,它怕别人识破他的愚蠢。
  不是这样吗?当你因为没完成任务而被老板臭骂后,你总在抱怨时间太紧,却不是坦白地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驾驭工作。虽然在同事面前已经颜面大失,但前一种借口多少能为你挽回点尊严。

  3.完美主义者?
  拖沓者往往也是完美主义者。那些想要取胜的人不会拖沓,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按时完成工作;但是那些完美主义者会经常推迟计划,因为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他希望讨好别人,他总在担忧:“如果我没有事出十全十美的工作成果,就没有人会喜欢我。”这种完美主义也导致了许多小说没有结尾。

  4.不懂自我控制?
  专家认为,冲动鲁莽的人也许不能得好地安排事情的先后次序,因为他们不懂得自我控制。比如,在写年度计划的时候,你有可能会停下来吃点夜宵,然后你觉得冰箱有点脏,于是想清理一下,最后呢,你把整个厨房乱打扫了。

  5.专制父母的错误?
  专制独裁的家长往往造就了拖沓者。专家认为,他们的孩子之所以拖沓,是因为孩子的决定经常会被家长批评指责;又或者,孩子可能会出于反叛心理而故意拖沓。

  6.寻求刺激?
  有些人拖沓,就是因为喜欢刺激。他们总是在酒吧留连到最后期限,然后才气喘吁吁地跑到汽车站,在末班车关门的前一秒冲进了车厢。是的,这种一秒也不浪费的“恰倒好处”给他们带来了另类的满足感。
  
  7.焦虑作怪?
  拖沓可能会与某些特定情况相关,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总在避免困难和无聊的事情。专家指出,即使是做事最利索的人也会推迟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计划。
  
  8.沮丧的情绪?
  沮丧的情绪可以导致人们做事拖沓;高涨的情绪可以使人更有效率。情绪低落与拖沓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沮丧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快乐,因此所有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这使得开始做事变得困难,生活也没有了明确的目标。
  
  如何何时完成工作?
  
  1.设定更具体的目标
  如果你的计划是“我要减肥,保持好身段”,那么这个计划很可能流产。但如果你的计划是“我每周三次早上七点起床跑步”,那么这个计划很可能被坚持下来。所以,你不妨把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可以控制的小目标。当你的家里看起来像一个垃圾站时,让它立刻纤尘不染可能是一件不现实的事,但是花十五分钟把洗手间清洁一下却也不算太难。
  
  2.不要给自己太长时间
  心理专家弗瓦尔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
  
  3.压力之下未必勇夫
  不要轻易相信像“压力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错误说法。你可以列一个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间表,以避免把什么事情都耽搁到最后一分钟。
  
  4.做事有选择性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请只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你发每封电子邮件时不一定要字斟句酌,但是呈交老板的计划书就要周详细密了。
  
  5.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拖沓影响了你的前程,不妨去看看心理医生,认知行为学的疗法可能会很有效。

2007年8月8日星期三

马太效应出现了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目前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这样的社会时刻,买得起房的人还是那些买得起房的人甚至炒楼的人,任志强的话有些人不爱听但也道出了一些真相。揭示一些人性的弱点总是让人难堪,强势的言论最终得到推崇变得火起来,从此随便说句话就变成了焦点新闻,普通百姓被大量的信息轰炸变得麻木了需要一些刺激性的言论来唤醒原本活跃的思维。
对加息,房价,股市这些屡见不鲜的争论都没有意义,物价上涨并不会让东西不好买反而会更好卖更好赚钱,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有钱。政府要降房价只是给老百姓一个心理安抚,没有人会相信政府真的做得到,除非政府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政府的重新分配工具用处太有限了,何况使用的时候也不多。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这种马太效应正在生活中产生。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关于哲竞职稿

哲昨天给我看了他做的PPT,我觉得做得很有条理。今天早上又把他写的演讲辞传给我看,我觉得更有条理,遣词造句与经据典也恰到好处,如果没有这份演讲辞恐怕ppt就会逊色一些。整体看来思路非常清晰。从演讲辞的处理手法上看我觉得开头与结尾写相当不错。
唯有不足之处就是在对项目的阐述上有点不够精彩,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说出来,供哲以后提高。如果主局者是思维深邃的人可能会注意这一点,既然这个职位需要的是做好此项目的经理,那么他们需要看到竞聘者对这个项目的独道认识和理解,这种独道就是破开常规的含金量。换句话说就是竞聘者对项目有多少好办法,好点子,有多能耐。从策略上讲这是一种赛马思维而非相马的过程。
但从整体上来看是非常棒的演讲稿,不管是从文学细节上还是从艺术包装上来看都几乎无可挑剔。如果谁要做竞职稿这个格式可以作为优秀的范本学习,我非常欣赏!
了解到更让人欣慰的是,哲的临场表现非常优秀。

些稿原文:http://www.inblogs.net/lzh330/2007/08/blog-post.html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免疫力

免疫力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这几天每天跑政府部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不再烦恼他们的嘴脸,反而越来越觉得他们很可爱。不知是因为事情办得顺了还是因为自己心态变了。
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战俘被关在大牢里。为了让他招供,看守们想了个办法给他做一个带有钉子的床给他睡,床上的钉子不会划伤皮肤但让人很难受,但这个战俘意志十分坚定,一直睡了七年都没招供。后来被放出大牢时背上长了很多厚厚的老茧,家人让他睡舒适的床反而失眠,他竟然订做了一张与大牢里一模一样的床来睡。
这可能就是一种免疫力,感冒自愈就不会被再次传染,据说是因为体内长出了抗体。以前我上政府部门办事,回来把那些不好的情绪全带了回来,弄得自己一天都不开心。现在不同了,政府工作人员很配合,很少跟我出难题我也觉得他们很可爱。是不是我的体内也长出了这种办事抗体?
我以前不喜欢他们没什么作为,动不动就横眉竖眼的要罚款。现在到觉得他们的不易,因为他们太怕负责任,有些责任是他们负不起的,我理解他们动用权力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马克思说,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发展将导制统治崩盘。
免疫力的提高不知道这是我这个生产力的一种进步还是退步。